來源:中影人藝考播音主持學苑 發布時間:2020-01-03
影視作品中的聲音是影視“聲畫藝術”特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區別其他藝術門類的重要特性之一。影視配音藝術是多度創作的藝術,具有強烈的規定性。
從創作依據上來看,原片和文稿的風格、題材、體裁、時代特征的不同而產生的不同作品整體色彩、基調的不同,對影視配音創作的規定制約是非常巨大的。
從創作對象上來看,原片人物的“視覺形象”,包括外貌模樣的高矮胖瘦,表演行動的快慢緊松、口型的開合長短、人物的性格特征、具體場景的沖突關系等等,對影視劇人物配音創作的規定制約也是十分突出的。
配音藝術作為三度或四度創作,雖然具有一定的規定性,但并不是幽眇難知的。
那么,具體的創作準備又有哪些呢?
《影視配音藝術》這本書籍將其歸納為:掃除障礙,抱團歸堆;找準依據,精微貼切;契合原片,整體布局;試聲定調,進入狀態。
無論是影視紀錄片解說、影視廣告配音、影視欄目配音還是影視劇人物配音,一個訓練有素的創作者,只要一拿到稿件或劇本,馬上應該開始的,就是這一次創作的具體準備:從看到文字的第一眼起,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完成“整體—局部—再整體—再局部”的四個具體的準備步驟,為自己最終創作的成功奠定基礎。
關于掃除障礙,抱團歸堆這一點,《影視配音藝術》中做了如下闡釋。
拿到文字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快速的閱讀中掃除文字障礙,包括拿不準的字音的標注,人名地名、專業詞匯等固定詞組的明確,這是檢驗一個配音者業務素養的重要方面。一個專業的配音者平時應該多留心很多字的讀音,遇到拿不準的音,絕對不能似是而非的瞎猜,要通過查字典或詢問弄清楚并標注出來(現在很多專業的錄音棚里都是有字典的),對于固定詞組,尤其是一些不常見的人名地名,可以用加下劃線的方式加以明確。如果遇到專業的名詞術語和標記,一定要向編導問清楚、弄明白,不要自作主張。比如在一個醫學專題片的解說詞中,有這樣一句術語,“外周血中性桿狀核粒細胞增多”,實際上這一句應該讀成:“外周血ˇ中性桿狀核粒細胞ˇ增多”,有人在解說時因為不理解而想當然地停頓,處理成“外周血中ˇ性桿狀核粒細胞ˇ增多”,使解說完全說錯了意思。又比如文稿有“Ф17mm”的標記,詢問編導才知道應該讀做“直徑17 毫米”等等。我們不能要求配音者成為行行精通的全才,但是在文字的準備過程中,遇到不明確的地方,配音者一定不能想當然,這是基本的專業素養。
掃除障礙只是最基礎的準備工作,同時還應該在專業語感的引領下,對全篇文字按照“貼畫面”和“適宜聽”的原則進行梳理,擺脫書面段落、句子、標點符號的限定,按照意群重新“抱團歸堆”,按自己的方式在稿件上標注出來。
比如用“∥”來劃分出大的段落,用“〔〕”來標出小的意群,用“ ”來連接需要承接的語句,用“∨”來表示大的轉換或另起一段,用“ˇ”來表示小的頓挫,用著重號標記出需要強調的重音,用不同的下劃線標記出固定詞組等等。這個梳理和標注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文字稿件在我們腦海中的“聲音化”的過程。
這個過程在具體稿件的準備過程中是極其重要的,它直接反映著創作者對創作依據的理解和認識,決定著我們對文字稿件的把握和駕馭,也是本節后面的三項準備內容準確順利完成的基礎,實際上很多時候,其他的步驟都是在這個過程中同時進行的。
除了結構明晰的理論綜述,《影視配音藝術》還通過大量的實例表達了作者獨到的見解和精彩的表述。包括電視紀錄片解說、廣告配音、電視欄目配音、影視劇人物配音,幾乎囊括了所有配音的類型。通過對實例的解讀、常見問題的辨析、內部及外部創作技巧,以及相對應的補充練習材料及提示,全面而細致、深入淺出地為配音愛好者提供了學習、提升的方法。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