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中影人教育播音主持學苑!

全國24小時咨詢熱線:

400-860-2997

朗誦技巧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播音藝考攻略 > 朗誦技巧

散文朗讀好困難?藝考散文朗讀要點解析

來源:中影人藝考播音主持學苑 發布時間:2019-12-20

 播音主持藝考中,有一項考試內容,叫做稿件朗讀。稿件,可以是議論文,小說,寓言,也可以是散文。散文,我們常說形散神不散,如何把握這個“散”和“不散”,這是散文作者要考慮的問題,同時也是稿件的朗讀者要掌握的。散文該如何朗讀?有哪些技巧?

播音主持藝考

首先,要歸納層次,理清思路,明確主題。

選好要朗讀的散文之后,就要開始備稿工作了。首先,通讀一遍,歸納大層次,劃分小層次。朗讀多要求層次的歸納和劃分,與語文課上分析作品的分層次稍有不同。朗讀分層次的目的,是把作品清晰地輪廓輸送到聽眾的頭腦中,便于他們整體感知作品的特殊感染力。分層次的過程就是理清作者文思發展脈絡的過程,以便朗讀者把握“不散的神”,擷取其中的閃光點。對稿件熟悉以后,要冷靜地思考它的主題是什么,從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我們可以看出“形”和“神”是聽眾直觀接觸的兩個方面,我們把“形”理清之后,必須把“神”聚合起來,否則文章就容易變得面目模糊,混雜散漫。“神”就是主題,主題提煉出來了,朗讀就有了靈魂,作品的厚度和內含就便于體現。這樣的朗讀才是有意義的。

其次,查閱文章寫作背景,找出作者要書法的感情,以及如何通過畫面來表現。

散文作者,一般都是要表達某種感情而不直說,而是通過一系列的場景描述和畫面描述來表達。心情不同,看事情的角度也不同,通過作者描述事物的角度來體會作者的心情。因此,要想明白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查閱該散文的寫作背景。通過寫作背景,了解到作者當時所處的環境以及心境。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寫于19277月,作者朱自清參加過“五四”運動,是新文學運動的一個主要人物,但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以后的白色恐怖中,他不滿當時的黑暗社會現實,卻尚未找到出路;幻想超脫現實,而又不能超脫。這種復雜矛盾、苦悶彷徨的思想感情,既是創作《荷塘月色》的思想基礎,又成為貫穿全篇的脈絡。他在文中刻意描寫景物,創造意境,正是為了寄寓這種感情,表達這種心境。《荷塘月色》正是借抒發這種感情,曲折地反映了當時的黑暗社會現實,反映了當時一部分要求進步而尚未找到出路的知識分子苦悶彷徨的情緒和前進步履的艱難。

然后,深刻地理解,具體地感受

散文和詩歌相比,偏向平淡樸實、自然通暢;和寓言故事相比,顯得文質彬彬、清新脫俗;和小說相比,似乎少了些趣味。這樣的特質,表面上看易于把握,實際上要使播音主持藝考考生自己和作者的意趣、感悟構成情感共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必須有意識地對文章的重點部分進行深層意義的探究。對散文的理解和感受通常是一張紙的兩面,是分不開的。所以,考生要靜下心來,沉浸到稿件中仔細地揣摩、感受、聯想和想象,直到自己心有同感、心悅誠服。

最后,抓住“文眼”

詩有詩眼,文有文眼,散文的“眼”就是全篇的“泉眼”,是作者著力表現的中心點,是文章結構的樞紐點,也就是所謂“神聚”之處。抓住了散文的“文眼”,就猶如拿到了進入散文這座藝術宮殿的鑰匙,它的思想、感情、結構等就不難理解和掌握了。怎樣識文眼呢?文眼并無固定位置,不易分辨,但只要精于閱讀還是有規律可循的。清人劉熙載在《藝概》中指出:“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則后必顧之,在篇末則前必注之,在篇中則前注之,后顧之。顧注,抑所謂文眼者也。”這段話告訴我們文眼主要出現在那些最富表現力、最有助于把握全篇思想脈絡的關鍵性的詞句上。如《荷塘月色》的文眼在篇首。只要多讀幾遍,用心揣摩,文眼是不難找到的。

通過文章分層,理清思路,找到主題;通過查閱寫作背景,找到散文中作者之所以有那種情感的緣由;再細細的體會,深刻地感受;最后,細細揣摩,找到文章的文眼所在。散文稿件朗讀,只有把散文的情感、文章的寫作思路掌握了,才能夠有聲有色地讀出其中的“味道”和情感。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