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中影人教育播音主持學苑!

全國24小時咨詢熱線:

400-860-2997

播音藝考常見問題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播音藝考常見問題

播音千萬別把“口語化”變成“口水化”

來源:中影人藝考播音主持學苑 發布時間:2017-12-19

 “口語化”播報方式使聽眾身臨其境,感受真切,具有良好的“親近受眾效應”,拉近了廣播和聽眾之間的距離。但“口語化”需要把握好分寸,否則將因播音語言的過度隨意而形成“口水化”現象,引起聽眾的反感,效果也會適得其反。

 

未來金話筒播音主持專業公益課堂.jpg

 

一、播音“口水化”的五種表現形式

1、濫用網絡用語

網絡用語是網絡時代的群眾語言,它有創新表達、經濟簡練、形象傳神、幽默詼諧等特點。媒體善于借鑒網絡用語的表述方式、話語特點,適當引用一些網絡用語如“給力”“點贊”“萌萌達”“淚奔”等,可以給聽眾帶來親切、輕松之感,拉近與網民特別是年輕人的心理距離,增強節目的吸引力。但網絡用語應點到即止,不應多用,因為網絡語言經常沒有語言規范,不應提倡,而且網絡用語的過度頻繁使用也會產生“喧賓奪主”的副作用,更不用說一些所謂流行但不雅的網絡語言已經屬于國家明令禁用的不文明用語。

2、東拉西扯

《廈門廣播電視評議》指出的主持人“有些應付狀態”“新聞播報不連貫”“說話重復”“題外話太多”等問題,都屬于這一范疇。

3、自嗨

有的主持人主持節目更像是在自娛自樂,說話拿腔拿調,“哇噻”“唉呀”等口頭禪時常掛在嘴邊,還喜歡作個人表演,有時還會莫名其妙地發笑,讓聽眾感覺有些莫名其妙。最典型的表現是將節目“私人化”,私聊的味道格外濃重。

4、語言表達混雜

表現形式之一為中英文夾雜,或者經常將一句話中的關鍵詞語用英文代替;表現形式之二是方言夾雜,時不時冒幾句地方方言,但實際上并不需要。語言混雜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即在方言類節目中夾雜大量的普通話。

5、搶話

在兩個以上主持人的在主持節目中,配合不默契,情形之一是主持人相互搶話,各自急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情形之二是一位主持人在說話時,另一位主持人在一旁打岔,忽略了聽眾的感受。

二、播音“口水化”的主客觀成因

1、理解偏差

“口語化”追求通俗易懂、輕松自然,但并不是隨心所欲、任意發揮,失去了分寸感,過度隨意,“口語化”就會變成“口水化”。拿捏得當的“口語化”表達是需要功底的,主持人即興發揮、信手拈來的基礎是迅捷的反應能力、良好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較為廣博的知識面,這些能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長期的積累和培養。

2、責任感缺失

喜歡自我表現,我行我素,隨意為節目“注水”。

3、倉促上陣

不嚴格遵守規章制度,沒有充分的時間備稿,上場后由于對節目內容不熟悉,臨場發揮又缺乏足夠的功底,難免產生大量的“口水”。

三、應對播音“口水化”的舉措

應對避免播音“口水化”要著力提我們的即策劃意識、學習意識和守紀律意識。策劃意識是對已經發生或將要發生的新聞題材進行策劃,拓展延伸新聞話題,增加節目的有效信息量,避免因內容單薄而隨意為節目“注水”。良好的“口語化”表達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它需要有較為廣博的知識背景,較強的邏輯思辨和即興評述能力,這些都需要主持人通過堅持不懈的學習來積累和提升。主持人信口開河、隨意發揮,都是守紀律意識薄弱的具體表現。因此我們要增強守紀律意識,通過強化規章制度的培訓,切實增強主持人的責任感和守紀律意識,備稿要充分,對節目內容充分吸收消化,做到心中有數,方能靈活運用“口語化”表達。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