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影人藝考播音主持學苑 發布時間:2018-04-20
4月9日,“網絡文藝評論與發展”論壇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行。這也是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特別策劃的“2018中國文藝評論進校園”首場活動。十多位專家學者聚焦“網絡文藝”,著重就攝影微評、網絡影視、網絡動漫、網絡文學等熱點問題展開研討,并與來自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大學、北京電影學院等高校約120位青年學子進行互動。
“論壇”由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主辦,“中國文藝評論(中國傳媒大學)基地”承辦,旨在加強和改進文藝評論、拓展文藝評論空間、引領青年文藝學子、滋養青春藝評力量、催生優質評論作品。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主任、文藝評論中心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龐井君,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劉延平,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索久林、吳硯華,晉江文學城創始人黃艷明、北京大學中文系長聘制副教授邵燕君、中國文化報主任記者趙鳳蘭,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副學部長賈秀清、戲文系主任李勝利、青年學者朱傳欣等參會并深入研討。“論壇”由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黨委書記兼副學部長彭文祥主持。
“論壇”主要包括三個專題環節。在“隨手拍如何進階為攝影藝術”環節,索久林談到數字和網絡時代產生了數字網絡病,即,快餐式的攝影使人們來不及在創作上作更多的藝術思考,這導致審美認知和表達的缺位、立意和創意的缺失,因此,樹立良好的審美意識,關注“拍成什么了”而不是“拍什么了”,是頭等重要的事。龐井君以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2017年主辦“文藝評論家眼中的美麗中國”攝影微評網絡征集活動為例,強調要著重推進攝影創作與評論、文字與圖像的有機結合,特別是,要把中國傳統文藝評論中三言兩語、切中肯綮的點評式、畫龍點睛式評論和新時代的攝影藝術相結合,并在互聯網文化時代生發、拓展出新的意境和發展空間。吳硯華則分析了攝影與其它藝術門類的同與不同、通與不通,并指出當前的攝影創作與技術密切相關,但技術和藝術的關系是手段與目的的關系,特別是,在審美特質上,與其他藝術門類一樣,“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是攝影藝術創作的關鍵。
在“網絡影視熱點透析”環節,彭文祥認為,在當前中國文藝發展的總體格局中,新興的網絡文藝實踐豐富、形態多樣、活力充沛,其中,從規模、活力、成效、影響、前景等來綜合考量,網絡影視(包括網絡劇、網絡電影、網絡綜藝等)可視為網絡文藝的典型表現形態:一方面,在藝術生產方式上,互聯網帶來了網絡影視在創作、作品、傳播、營銷、接受、再生產等各環節、各層面的一系列變化、調整,乃至再造;另一方面,在創作生產中又某種程度上存在著窄化“主旋律”、神話技術主義、“娛樂至死”、濫用中華傳統文化、迎合西方趣味等多方面的誤區。李勝利著重分析了當前網絡劇在系列長劇、類型拓展、影像敘事、精品追求等方面的成績,以及創作生產中存在的“強情節與弱邏輯”、“強鏡頭與弱敘事”等問題,同時,還強調要大力加強互聯網文化語境中的文化、價值批評。朱傳欣認為,網絡綜藝和網絡劇、網絡電影是當前拉動互聯網流量的“三駕馬車”,并著重就“從電視到網絡”、“從節目到內容”、“從作品到產品”的嬗變軌跡,闡述了網絡綜藝的發展路向與趨勢。在提交的書面發言中,賈秀清指出,網絡動畫的內容與畫風逐步趨向全年齡化,但面對生產的模式化、供給側的“奶嘴化”和評論主陣地的缺乏,文藝評論的深度介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于當前互聯網文化語境中的“網絡文學”,黃艷明分析了網絡文學從自由階段、紙媒階段再到VIP收費階段及手機時代的發展進程,闡述了文藝與市場的博弈、網絡文學IP熱潮等,并提出要對抗碎片化的市場選擇,以“創意”迎接人工智能寫作與數據庫寫作挑戰。邵燕君認為,在網絡文藝如火如荼發展的當下,網絡文學呈現出獨特的風景,這不僅體現在創作數量龐大,而且,不少優秀作品還走出國門、引發良好國際影響。這種影響不僅是更大的生產規模、更專業的類型小說,不僅是負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中國故事,更是攜帶先進媒介能量的原創性生產機制,從而促進文學生產從印刷時代邁向網絡時代的文明進程。
據悉,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將總結首場論壇的經驗,進一步深入校園、走近師生,運用新媒體鮮活生動的展示形式,采用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評論方式,吸引青年力量匯入文藝評論的時代潮流。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