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影人藝考播音主持學苑 發布時間:2020-04-15
【中國傳媒大學2019年初試真題解析(歷史部分)】
1.孟子說:“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
不能五十里,不達于天子,附于諸侯,曰附庸。”這反映的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是
A.禪讓制 B.分封明C.郡縣制 D.和井行制
2.漢武帝即位后,改用布表出身的公孫弘為相,又“從文學之土中選拔出嚴助、朱買臣、主父偃等人,讓他們以加官出入禁省,顧問應對。逐漸地,以加官侍中、左右曹、諸吏、散騎、中常停、給事中等身份侍從左右者,多達數十人。并由于時時被皇帝垂詢而得參大政。”漢武帝此舉的目的是
A.加強君主權力 B.解決王國問題C.抑制土地兼井 D.打擊豪強貴族
3.《秦瑯邪臺制石)記載:“普天之下,轉心揖志,器械量,書同文字。”材料中的“文字”應是
A.甲骨文 B.金文 小菜 D.隸書
4. 梁武帝派陳慶之護送魏北海王元順回洛陽,當他親眼目睹洛陽舊貌換新領,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時,感慨地說:“自晉、未以來,號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土族,并在中原”。 “洛陽舊貌換新顏”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口的南遷 B經濟重心的轉移C.割據勢力的削弱 D.北魏孝文帝改革
5.日本學者內藤乾吉在(唐代的三省》一文中指出: “唐代的政治并非是君主獨藏政治,而是綜合了天子和貴族意志實行的費族政治。門下省堪稱為代表貴族意志的機關。”這表明作者認為唐朝
A.門下省成為最高行政機關 B.三省六部導致君弱臣強C.皇權受到集體宰相的制約D 貴族政治抑制朋黨之爭
6唐玄家將(考經) 《道德經》《金側經》并列為不壞之法.南宋孝宗說; “以佛治心以
道治身,以情治世”這能夠反映!
A三教合的社會潮流 B三綱五常得到強化;C佛學取代了病家經學;D陸王心學受到重視
7.唐朝后期,揚州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工商業城市,經濟地位超過了長安、洛陽。所以有“天下之盛揚為首”的說法。“天寶十二載,鑒真東渡就是由揚州啟碇的”出現這種狀況的直接原因是:
A.手工業的發展B. 城市經濟的繁榮 C大運河的開通;D海外貿易的增長
8. “宋元小說話C.大運河的開通打人的倡導下,一些文人書商對流傳民間的來元話話本在宋元至明代初期,都是以單以單篇的形式流傳。明中葉以后,在李贊等本小說收集整理,加以刊印。”這種 情況的出現是因為
①程朱理學的興盛 ②印刷技術的進步③海禁政策的松動 ④通俗文學的發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9. 額炎武說:“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他指斥明末心學的弊害是“不習六藝
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綜當代之務”。由此可見顧炎武
A.把學術研究解決社會問題相結合 B.批判宋明理學重道德輕功
C.總結了天下治亂興衰的歷史教訓 D.肯定人們物質欲望的合理性
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31.閱讀材料。回著問題。(12分)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鄭人游于鄉校”的“鄉”是當時行政系統的一個單位“鄉校” 就是這個鄉所設的學校,也就是鄉民都可以接受教育的地方。當是針對農工商說的,說明當在說到衛文公。利農通商意工一也就是鄉民都可以典問受教育的地方《左傳》國公二年“當在說到“衛文公。利農、通商、惠工”之后,接著又說“敬教”。“勸學”,這個“教”與“學”當時是針對工商說的,也說明當時的衛國必有鄉校無疑。《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有“晉侯始入而教其民”的記載,也是鄭國設有鄉校的證據。
隨著春秋時代鄉校的普及,過去的所謂“學在官所”即學術在于官府,史籍由官府世代掌守的局面。也開始有了變化。我們知道,史本是周王室和請侯國的官,春秋末年,王室衰弱,滅國踵繼,這種制度也隨之動搖,原來在周王朝或諸使國做文官的人,因王朝衰微。諸侯之覆滅,遂流散四方,以其所學的知識傳世。于是使出現了王官失守而文獻四散,不能再繼續禁閉而不外傳的情況
《左傳》那公十七年記載,孔子說:“吾聞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這個“四夷”并非確指四方的戎狄夷蠻,當指官府之外,處于野中的四方平民兩言。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主張
在社會安革和階級關系的變化中,“學在官府”逐漸瓦解,鄉學隨之普及,新士人也就應運而生了:他們在政治上不像過去的士那樣“一朝委質,終身為臣”,在經濟上也不再依靠奴隸主貴族的恩典和施舍度目:他們有獨立的人格。也有了獨立的思想,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著書立說或發表言論,成為這一時期不同階級和階層的思想代表。
——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
依據材料和所學,概括春秋時期“鄉校"出現的背景及影響(12分)
【歷史參考答案】
1B 2A 3C 4D 5C 6A 7B 8D 9A
31.社會背景:春秋時期,鐵犁牛耕出現,生產力水平提高;井田制瓦解,宗法分封制崩潰,王室衰微,諸侯爭霸,諸侯失國,導致一些史官流散四方;學在官府的局面的被打破,私人講學興起;新的士階層的出現,影響鄉學的出現,有利于平民接受教育,從而有利于生產的發展;鄉學的出現,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的“學在官府”局面,從而有利于文化知識的傳播;隨著鄉學的發展新興士階層崛起,為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奠定了基礎。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