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中影人教育播音主持學苑!

全國24小時咨詢熱線:

400-860-2997

武漢大學新聞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播音主持名校 > 武漢大學 > 武漢大學新聞

高層次人才座談會:共商武漢大學內涵發展

來源:中影人藝考播音主持學苑 發布時間:2019-01-11

武漢大學高層次人才座談會:“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直接決定學校的現在和未來。”在1月8日舉行的武漢大學高層次人才座談會上,校長竇賢康院士再次強調。

這一天,武漢大學舉行2場高層次人才座談會,每場長達3小時。校長竇賢康,校黨委副書記趙雪梅、沈壯海,與高層次人才代表圍繞學校中心工作深入交流,傾聽大家的心聲,共同探討學校發展路徑。

武漢大學高層次人才座談會

2018年,學校全面貫徹落實“人才強校”發展戰略,緊緊抓住人才這一關鍵要素推進內涵發展,人才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核心競爭力有效提升。2019年是學校繼續深化改革、推進“雙一流”建設的奮進之年。圍繞如何寫好武漢大學的“奮進之筆”,高層次人才代表們結合自身經歷與體會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現場氣氛融洽熱烈,不時迸發出共識的火花。

“人才強校”戰略深入人心

2018年,學校新增“國字號”人才73人次,引進高水平人才211人。其中,“杰青”和“四青人才”等重要人才項目位居全國高校前列,“人才強校”戰略取得實效。

學校在持續加大人才引育力度的同時,大力營造尊重人才的環境和生態,把優化人才環境、營造學術氛圍作為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的核心,大力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關心人才、愛護人才、服務人才、成就人才的環境和氛圍,讓人才有獲得感、認同感和歸屬感。

武漢大學藝術學院的孟君教授2018年4月全職加入武大,在學校人才與專家工作辦公室的支持下,迅速而愉快地開啟工作,整個過程讓她切實感受到,“學校以真才實學來衡量人才,辦學志向遠大,做事十分踏實”。比如孟君申請安家費,一個小時內安家費便到賬,快得讓她覺得不可思議。

這只是武大人才工作的一個縮影。座談會上,大家紛紛表示,武大重視人才、愛惜人才、善待人才的溫暖誠意,讓他們堅定了扎根武大的信心。

生物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藍柯教授說,來武大后科研條件很好,科研工作開展得很順利,學校支持他建設的實驗室,在接受湖北省審計考評時被評為“樣板實驗室”;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朱宗宏教授某個下午去校醫院就診,學校當天晚上將他轉到中南醫院,5天后痊愈出院;數學與統計學院繆爽博士答辯“青拔”時,學校不僅為他安排好行程,還幫他修改PPT,他的PPT令答辯同行眼前一亮……

大家以一段段親身經歷說明,不僅引得進來,更是留得下來,武大正在成為高端人才聚合地。

對于本土人才來說,學校實施的人才培育支撐體系,激發出青年人才的蓬勃活力。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的邱春印教授是1998級本科生,求學和工作都在武大,在過去的3年中,他成長速度驚人: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發表Nature 1篇,Nature Physics 1篇,Phys.Rev.Lett. 3篇。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的副教授翁小成是一名“80”后年輕教師,2018年獲得“優青”資助,他的成長便是得益于“三個一流”教師公派出國培養計劃。

自從2017年實施“人才強校”戰略以來,學校上下凝心聚力抓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圍已然形成,“人才強校”戰略深入人心。

為學校發展獻計獻策

站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和嚴峻的內外部挑戰,學校應該如何搶抓機遇迎接挑戰?座談會上,高層次人才圍繞人才隊伍建設、學術創新、學科發展、國際影響力提升、深化管理改革等獻計獻策。

“大學學者應該靜下心來做踏踏實實的學問。”文學院尚永亮教授有感于目前學術浮躁的現狀,建議學校做人才工作時考慮人文學科的特殊性,既要重視高水平人才引進,更要重視內部質量提升,激發原有教師隊伍的科研潛能,摒棄對速度和數量的追求,倡導有思想有學術影響力的精品。

哲學院吳根友教授指出,人文學科的研究者容易局限于自己的領域,“堵在一個非常狹小的空間里”,他建議學校成立一個虛實結合的平臺,把人文學科和其它學科的學者凝聚起來,大家在這里自由地分享、交流和合作,形成一些交叉性的學術思路和學科方向。

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龔威教授介紹了與水利水電學院夏軍院士團隊合作解決城市道路雨水積水的過程,說明學科交叉在解決現實難題時的重要性,希望在學校的引導和組織下,面向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需求提供學術支撐。

“學科交叉”成為熱點議題,大家順著這個話題一路聊開去,普遍認為,學科交叉融合是內涵提升的重要途經;國際合作是培養高質量人才、出大成果的重要手段;科研人員要瞄準國際領先、圍繞國家重大需求開展做工作,并努力解決生產中存在的問題,服務地方區域經濟建設。

竇賢康透露,2019年,學校將積極推進大型科研公共服務條件平臺的組建,以高水平創新平臺為牽引,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出更多學術性的高層次人才跨學科交叉論壇,把交流與考核相結合,進一步營造崇尚學術的校園空氣。

給本科生上課成為常態

“以最優秀的人培養最優秀的人”,是武漢大學的優良傳統和立校之本。

有沒有一流人才,有沒有一流的文化,對于一所大學至關重要。學校將2017年確立為“人才強校年”,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強化人才在學校發展中的核心作用,改善學校人才隊伍結構,提升人才整體實力,壯大“珞珈人才方陣”;2018年被命名為“學生為本年”,在盡力改善學生衣食住行條件的同時,推進科研反哺教學,各類高層次人才走上教學第一線,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從2017到2018,背后蘊含著學校崇尚學術、尊重學者、關愛學生、追求卓越的一脈相承。

會上,竇賢康懇切地說,“我們所做的一切,歸根到底,就是為了培養人才。立德樹人是我們的根本任務。”他語重心長地呼吁高層次人才盡可能給本科生上課,既做科研有造詣的科學家,又做育人有擔當的好老師。

2018年, 高層次人才給本科生上專業基礎課,這一現象在武大逐漸蔚然成風。

竇賢康給本科生講授熱學課,雖然這門課他已經教了20年,但在有課的前一天晚上,他依然會把時間空出來潛心備課,補充新內容,以精心的準備保證抬頭率。

社會學系主任賀雪峰教授帶學生讀經典名著,與各班級面對面地進行讀書交流,2018年累計舉辦80多場讀書會,在本科生中間形成互相幫助、你追我趕、力爭上游的良好學風。

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的付磊教授聯合15位青年人才,為大一新生開設專業基礎課《魅力化學》,嘗試以一種新的方式傳播化學知識,激發“大理科”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創新思維和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每堂課叫好又叫座。

隨著“科學家給本科生上課”成為常態,學校甚至出現“競課”現象,高等研究院的翟月明教授反映,他和同事們申請給本科生上專業課,“沒有搶到課程”。對此,武漢大學今年會推出“本科生兼職輔導員或班主任”計劃,讓高層次人才在課堂之外,給予本科生深度陪伴和個性化指導。

會上,大家也反映了具體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困擾,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和建議。包括優化學科布局和科研工作環境,推進科研平臺建設;進一步改進人才評價機制,形成以學術成就決定人才晉升、以學術潛力決定人才聘用的良好學術評價導向;探索不同學科和領域的分類評價體系,科學而個性化地對待交叉學科和跨學科學術成果等。大家暢所欲言,有的問題和建議還比較尖銳,校領導除了對反映的共性問題給予回應,還表示,會后將問題匯總起來進行專門研究和解決,并要求各職能部門和學院(系)積極應對高層次人才提出的問題,相互補位,主動落實。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一個惜才愛才的大學必然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大學,有了源源不斷的人才優勢,武漢大學實現她的光榮夢想指日可待。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