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影人藝考播音主持學苑 發布時間:2018-05-03
4月27日上午,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副院長李洪巖教授在4教807會議室做了題為《語言視域下的語境、傳播、能力》的學術報告。川師大影視與傳媒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系主任、碩士生導師楊小鋒教授主持報告會,播音與主持藝術系李皙、米斯茹、王屹飛、王博等老師出席了報告會。播音與主持藝術系2016級、2017級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聆聽了本次學術講座。
李洪巖教授系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副院長、播音與主持藝術方向博士生導師,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他主要從事播音主持、誦讀、語言表達、新聞發言等語言傳播和文化傳播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撰有《播音主持傳播定位的歷史變遷與時代特征》《傳媒變革與播音主持人才培養走向分析》《古典文學作品朗誦要點漫談》《詩歌朗誦技巧》《廣播電視語言傳播文化品位及審美趨勢研究》等文章和專著。
李洪巖教授圍繞“語言視域下的語境、傳播、能力”這一中心,就“語言視域—現代傳播的通行證”、“語言傳播”、“語言能力的提升”三方面進行了詳細講解。講座期間,李洪巖教授運用了豐富鮮活的影像典例,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講座撼動人心。
講座伊始,李洪巖教授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明第一個關鍵詞“語境”。“語境”的概念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上下文,以文章為例上下文是最小的語境。另一個是說話所處的環境。他特別指出本次報告所講的語境,范圍更廣,相當于社會環境。第二個關鍵詞是傳播。過去,人們稱所處的環境是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等等,而現在有兩個詞能概括當下,媒介社會和信息社會。這里的“信息”,又主要集中在“視”和“聽”,網絡媒體上呈現出的更多可視、可聽化的內容成為了信息主要的載體。因此當下社會已經成為了一個“媒介社會”和“視聽社會”,所以傳播成為了一種不可或缺的素養。第三個關鍵詞是能力,特指“語言能力”。針對在座的本科和研究生同學,李洪巖教授通過音視頻實例,形象直觀地說明了主要問題。
李洪巖教授認為,語言的產生是社會的應然選擇。語言不單單是人類交流的工具,還有文明傳承的作用。從古至今,我們很難判斷哪些行為是今天獨立存在,還是自古遺留下的“集體無意識”的深沉記憶。現代社會是一個媒介、視聽社會,語言是現代傳播的通行證。在當今新媒體時代,與其說“應對”新媒體不如說“面對”它。因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本質上不是對立的。什么是歷史?其實重大的歷史都是當時重大的新聞事件,被史家用獨到的眼光選取了有價值的內容記錄下來,成為了歷史。如果我們所做的是傳播信息,那就是用語言這種方式,觀察、記錄傳播了最重要的事實。當它足夠有價值,就會成為歷史的一部分。如何傳播?語言能力的提升與錘煉語言相關。當兩個人的表達內容屬性一致,語言的形式美,自然包括語言的音聲層面,會讓語言表達更易被接受。文以載道,“音亦載道”,聲音是能夠傳達思想與理念。報告期間,李洪巖教授反復強調,在“后真相時代”,就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來說,除了傳播信息以外,更重要的是傳達情緒,傳遞情感。
講座結束時,楊小鋒教授再次感謝了李洪巖教授并高度肯定了本次學術報告,在談及自身感受時用了“震撼”一詞。他說,李洪巖教授在本次報告中既強調了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應該堅守的核心內容,也希望老師和同學們更多地去思考社會的變革,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如何去擁抱這個發展的時代。他還希望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能夠引領全國的播音主持藝術院校,共同把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做大、做強、做好。最后,楊小鋒教授也對同學們提出了要求,要扎牢專業基礎,提升人文素養,開拓研究視野。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