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中影人教育播音主持學苑!

全國24小時咨詢熱線:

400-860-2997

新聞播報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播音藝考攻略 > 新聞播報

電視新聞播音語言新特點體現在哪?

來源:中影人藝考播音主持學苑 發布時間:2021-07-08

  電視新聞播音語言改變的同時,并沒有摒棄原有的優良傳統,反而,新特點與這些優良傳統相得益彰,融會貫通,既保證了電視新聞的質量,又極大地豐富了觀眾的視聽。這些新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電視新聞播音

  1、口語化播報方式增多

  播音員具有莊重性,“莊重而不呆板,活潑而不輕浮。”這樣的播報方式在保證新聞權威性方面具有極大的優勢,然而單純的播報未免生硬,難以與觀眾產生共鳴。口 化播報有效地彌補了這一弊端,更加貼近生活的

  中央電視臺的《現在播報》、北京電視臺的《第 7 日》、香港鳳凰衛視的《鳳凰早班車》等新聞節目都在采用以口語化播報為主的播報方式,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效果。中央電視臺的《新聞直播間》關于民生方面的新聞也經常出現“啊”“呢”等口語詞。2011 年 3 月2 日下午 14 點 39 分,主播海霞在主持《新聞直播間》節目時,就以較為口語化的語言播報新聞: “走進天津如皋里社區啊,‘達人’奶奶苗淑英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無事可做而悶悶不樂呢……”海霞用口語化的播報方式向受眾介紹這則新聞,給人以耳目一新的親切感。如今,口語化的播報方式越來越多地在中央電視臺和各大衛視新聞中出現,并以一種平等交流的姿態贏得了受眾的信任和尊重。

  2. 大量應用新詞新語

  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等的發展和更新,漢語詞匯也出現了新的變化,大量反映新事物、新觀念的新詞新語涌現出來,流行起來,并波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前文提到 2011 年 3 月 2 日下午 14 點 39 分,《新聞直播間》播 報了一條關于天津如皋里社區的新聞,這條新聞給出了“‘達人’奶奶苗淑英的生活秀”的標題,新聞播 報中出現了“達人”和“秀”兩個新詞語。“達人”是一個日源詞匯,是指在某一領域非常專業,出類拔萃 的人物,在某方面很精通的人,即某方面的高手。“秀”來源于英文“show”,有展現、展示的意思。新詞 新語的出現并不是個別現象,白巖松擔綱主持的《新聞周刊》經常出現在特殊領域有特殊含義的新詞新 語,例如 2011 年 2 月 26 日,《新聞周刊》播報了關于高校自主招生的新聞,在這則新聞中出現了“抱團” “掐尖兒”等新詞新語,與此同時還賦予了“北約”“華約”“三國殺”等詞匯以新的含義。“以北京大學為 首的 13 所高校自主招生被稱為‘北約’”、“以清華大學為首的 9 所高校自主招生被稱為‘華約’”、“56 個同學將全部參加這場‘北約’‘華約’‘卓約’的三國殺”。“北約”“華約”本是冷戰的產物,在此卻被用 來指代高校自主招生聯盟。“三國殺”本是一款熱門的桌上游戲,在此卻被用來指代高校自主招生競爭 的白熱化。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也在播音過程中使用了時下最流行的網絡詞語“給力”。2011 年 1 月 23 日,在標題為“北京: 全力打造科技創新高地”的新聞中,出現了這樣的新聞播音語言: “科技金融 等給力自主創新的政策組合權。”

  2011 年 3 月 9 日,“給力”一詞再一次出現在央視《新聞聯播》,這則新 聞的標題是“生命禁區里的‘天路彩虹’”,有如下內容: “高原上水的沸點只有 70℃,電磁爐炒菜不給 力,米飯蒸不熟,饅頭發不起來。”“給力”一詞原本是中國北方的土話,表示給勁、帶勁的意思。“給力” 最初的火熱源于日本搞笑動漫《西游記: 旅程的終點》中文配音版中悟空的一句抱怨: “這就是天竺嗎, 不給力啊。”所謂“不給力”就是形容和預想目標相差甚遠,而“給力”一般理解為有幫助、有作用、給面 ·23·子。在 2010 年世界杯期間,“給力”開始成為網絡熱門詞匯。莆田方言“給力”,勤快的意思,淮北方言 “給力”,具有加油的意思。新詞新語的使用使得電視新聞更加生動新穎,與新聞播音語言“時代感” 這一特點相得益彰

  3. 地方臺方言播音增多

  播音語言的規范性,主要是指語音、詞匯、語法、語流都要符合普通話的要求,遵從普通話的規

  范。然而,伴隨著說新聞這種新聞傳播方式的出現,平等親切的新聞傳播方式越來越受到觀眾的歡迎 和認可,方言播新聞的形式也登上了電視舞臺,占據著電視新聞播音的一方天地。方言播音多出現在省級衛視以下的地方電視臺,觀眾定位多以當地民眾為主,節目內容也除了當天較為重大的新聞之外,主要集中在當地的奇聞軼事上,以通俗、直白為主要特點。齊魯電視臺的《拉呱》、杭州電視臺的《阿六頭說新聞》、紹興臺的《師爺說新聞》等節目是這類節目中收視率較高的典范,均以當地方言與觀眾進行交流。以《拉呱》為例,這個節目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濟南方言和單口相聲的形式來播報當地的奇聞軼事,掀起了地方臺新聞節目收視的小高峰。方言播報之所以受到觀眾的認可和歡迎,與其親切自然的生活語態、如話家常的表達方式有關,還有一點不容忽視原因就是其犀利幽默的評論語言。在新聞事件闡述清楚之后,播音員經常進行短小精悍的點評,這類點評似在不經意間發出,卻迎合了觀眾或懷疑、或否定、或感動、或憤怒的態度。這種生活化的新聞傳播方式有一定的可取性,然而,不能否認的是這類節目 也存在著弊端,方言化的播報方式不免有迎合觀眾之嫌疑,其高收視率并不能完全證明其魅力所在,亦有可能是觀眾在長期以來觀看一成不變的新聞播報方式產生厭煩而圖一時新鮮。方言新聞能否得到長久的發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還要經歷時間和觀眾的檢驗。

      電視新聞播音語言的新特點極大地豐富了觀眾的視聽,同時,這也是對電視新聞播音做出的積極有益的探索。歷史總是在不斷向前發展的,電視新聞語言作為人們了解世界的窗口之一,必須經常出新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這就要求電視新聞播音工作者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有益的 探索,播音主持培訓專業的同學需要在“三性”“三感”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使得電視新聞播音語言日臻完美。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