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影人藝考播音主持學苑 發布時間:2020-10-16
“分寸感”在藝術理論中又叫做“度”或者“火候”,是貫穿于藝術生產全過程的重要問題,新聞播音主持是以有聲語言為主要創作手段的聲音藝術創作。不論是藝術創作中的“度”的把握還是新聞播音中“分寸感”的把握都是很難用語言來呈現的理論問題,本文用藝術理論對新聞播報中的各個生產環節做了具有“時代感”的梳理,對兼具藝術性和新聞性的新聞播音有聲語言創作“分寸感”的問題展開分析與探討,為新聞播音理論發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詮釋新聞播音的“分寸感”從藝術表達談起
“分寸感”在藝術理論中又稱“度”或者“火候”,是藝術創作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它貫穿于藝術生產的全過程。掌握藝術創作的“分寸感”是藝術創作中的一項需要長期打磨的功夫,更是一項綜合的素質。
藝術的分寸就是創作主體所要體現的反應社會和自己的思想感情“恰當”“準確”地體現在藝術作品中。就好比量體裁衣:要大小切身、長短合適、才能使作品和諧統一、流暢自然。不論是美術、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等藝術門類的創作都要遵循這一藝術規律。如果違背了它、過了頭、失了分寸,則必然會使藝術作品“虛假晦澀”“矯揉造作”“裝腔作勢”從而大大影響或是從根本上就失去了藝術真實所具有的感染力;反之,如果達不到“火候”,只是簡單停留在形式的機械模仿上,則必然會使藝術作品“索然無味”,還會讓人感覺“平庸膚淺”“僵硬死板”,絲毫不能產生共鳴。
作為有聲語言藝術的播音主持,“聲于外而情于內”,同樣是內容與形式的和諧構成,是“情、聲、氣”結合的完美統一。新聞播報兼具有聲語言藝術的“審美”要求,又具有新聞專業的“真實”客觀性,因此在具體的工作實踐當中如何把握度,使“分寸感”就顯得極為重要。
二、闡釋新聞播音中的分寸感以新聞語言為基礎
(一)新聞播音的內涵
從內涵的角度看,張頌在《中國播音學》中指出:“我們認為,新聞的特點應該是‘用事實說話,以新動人’。”新聞播音就是把最新發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報告給受眾,努力挖掘出事實本身的力量來吸引受眾,而且要以新聞事件的新鮮感來打動受眾。
新聞播音的真實感體現了新聞事實的真實性;新鮮感體現了新聞事實的新鮮性。二者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相互作用又不可分割,從而構成了新聞播音的特點。對于播音員主持人來說,要做到在新聞播報過程中具有新鮮感,就需要有一種想把剛剛發生的事件的全部所見所聞迅速地傳達給受眾的迫切感。如果把稿件比作一個人的話,那么真實感就是給人體注入了血液讓這個人有了生命;新鮮感就是給這個人帶來了靈魂和思想感情,讓這個人朝氣蓬勃、精神煥發。而作為受眾所需要的,也正是充滿生命力和感染力,能夠打動自己的新聞播音。
(二)新聞播音語言的三個層次
從傳播的角度看,新聞播音的語言應該至少包含三個層面:
其一是語言本體層面。語言本體包括文本語言和有聲語言。文本語言就要求文本也就是新聞稿件在撰寫的過程中用詞的精確和語法的準確,行文邏輯緊密并且條理清楚。有聲語言要求播音員主持人語言的規范性,一個字一個音都要力求準確,因為一字之差就可能影響新聞播報中整體意思和情感的表達。
其二是播音語言的技術層面。播音員主持人應采用適宜新聞播音強度的發音與發聲方法使吐字歸音清晰準確、聲音應該有彈性并且合理運用共鳴,在遵循正確的創作道路基礎上,合理運用創作表達過程中的內部技巧和外部技巧完成新聞播音主持。
其三是新聞傳播的層面。要根據不同的新聞事件選擇適于播出的形式,在具體的播報當中必須要遵守新聞的真實性和時效性原則,要求新聞播音員主持人“感情真實、分寸得當”,符合新聞播報語言的要求和特點。
(三)藝術視角中的新聞播音
從藝術的角度看,播音是語言的藝術,新聞播音創作活動,無論從對稿件內容的表述到稿件情感的表達,都具有明顯的藝術屬性。在新聞播音創作活動中,無論是“想象”“聯想”等思想感情的運動狀態,還是思維反應律、詞語感受律、對比推進律、情聲統一律、呼吸自如律、自我調檢律等的表達規律,都彰顯了新聞播音是一項有聲語言的藝術創作活動。
在新聞播音中,新聞性與藝術性相對比,新聞性占有相對重要的位置,新聞的真實性原則使得播音創作活動中播音員主持人情感的表達與演員表演中情感的表達有質的區別。新聞的時效性、報道的連續性、快慢分寸的把握使得播音創作活動和語言表達技巧又區別于朗讀、朗誦、演講等語言藝術創作活動。所以,新聞性是播音創作活動屬性的主調。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