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中影人教育播音主持學苑!

全國24小時咨詢熱線:

400-860-2997

新聞播報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播音藝考攻略 > 新聞播報

新聞評論寫法的三大練習材料

來源:中影人藝考播音主持學苑 發布時間:2020-04-13

  大家都知道新聞播報平時最多的就是對新聞進行報道,其實,評論才是新聞播音員最核心的競爭力,新聞評論的寫法也很有講究,下面就來看看新聞評論的寫法三大練習材料

新聞評論寫法

  一、新聞評論三大練習材料

  1、一段時間以來,因學校安全事故等原因引發的“校鬧”事件時有發生,個別人把“鬧”當作跟學校討價還價、獲取更大利益的手段。針對這一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可以搜索網絡,了解更多信息,然后寫一篇有關“校鬧”的新聞評論。

  2、關注新聞時事,選擇當前國內外發生的有重大價值的新聞事件或者有普遍意義的社會問題闡述自己的意見和主張,寫一篇800字以上的新聞評論??梢越M成小組,共同選擇一則新聞,分析出多個評論角度,每人選寫一個角度,寫后交流。

  3、新聞評論可以針對新聞事件,也可以針對社會熱點問題。下面這篇新聞評論,針對的就是“娘炮”現象盛行這一現象。請多方面閱讀揣摩,進一步體會新聞評論的寫法。

  二、新聞評論范文

  “娘炮”之風當休矣

  辛識平

  清代名士龔自珍曾借助“病梅”的隱喻,對病態審美造成的不良社會后果表達憂思。讓他沒想到的是,在互聯網時代的流行文化中,類似“病梅”一般的審美趣味依然很有市場。

  “油頭粉面A4腰,矯揉造作蘭花指”,這句順口溜描述的正是時下某些所謂“小鮮肉”偶像令人錯愕的形象與做派。當越來越多的“娘炮”及其言行刷屏、霸屏,成為一些人熱捧、哄抬的對象,人們對這種“辣眼睛”的反?,F象不斷表達擔憂和反思。

  與出于藝術表現考慮的“反串”“異裝”不同,當下流行的“娘炮風”,是一種刻意強化并扭曲呈現的“人設”:他們看起來性別模糊卻妝容精致,長身玉立卻如弱柳扶風,動輒把“討厭”“嚇死寶寶了”“小拳拳捶你胸口”掛在嘴邊;他們既在電影、電視中這樣演,在綜藝節目和日常生活中也同樣“入戲”……

  由“嫩”到“美”進而“娘”,這種病態審美的遞進耐人尋味。“娘炮”不是一天養成的,它是“顏值消費”和眼球經濟跑偏的結果,更是文娛圈子奢靡浮夸之風的新變種。借助各種匪夷所思的造星運動,“花樣美男”被捧成了“流量小生”,“靠臉吃飯”變成了“顏值正義”,資本沖動和浮躁風氣推波助瀾,硬生生把“小鮮肉”弄成了“小鮮花”,把“孟特”裁成了“孟特嬌”。

  一個開放多元的社會,審美自可參差不齊,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應有度,越過底線就會走向反面——不是審美,而是“審丑”。熱捧“小鮮肉”、渲染“娘炮風”的娛樂造勢傳遞出讓人擔憂的傾向:在“論美貌你是贏不了我”的喧囂中,“演員的自我修養”顯得無足重輕,一些人演技很爛卻拿著天價片酬,各種任性都被慣出來了;在“娛樂至上”“流量為王”的誤區中,一些影視作品、網絡平臺、綜藝節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費各種“奇葩”“怪咖”,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戰社會公序良俗,散發著獵奇、拜金、頹廢的氣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娘炮”現象之所以引發公眾反感,還因為這種病態文化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網絡上“少年娘則國娘”的批評盡管不無戲謔,但一個社會和國家的流行文化擁抱什么、拒絕什么、傳播什么,確乎是關系國家未來的大事。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蝕,更需要優秀文化的滋養。

  學者尼爾·波茲曼曾在其著作《娛樂至死》中告誡人們: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面對眼花繚亂的各種“泛娛樂化”現象,重溫和思考這種理性之聲,很有必要,也很有價值。

  以上就是新聞評論寫法的三大練習材料,中影人播音主持藝考培訓的同學平時也會進行新聞播報模擬訓練,另外會有專家評審在演播室進行點評,大家要多進行訓練才可以有進步!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