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藝考體系中,文學作品播讀占據著極為關鍵的位置,然而其重要性卻并非被所有考生清晰認知。這一考核項目絕非僅僅是簡單的朗讀,背后蘊含著對播音生多維度能力的深度檢驗以及對其未來職業素養塑造的深遠意義。
一、語言基礎與表達能力的試煉場 文學作品播讀首先是對播音生語言基礎的嚴苛考查。從最基本的語音、語調、語速,到復雜的語流音變、輕聲兒化等,在播讀過程中都被一一放大審視。規范的普通話發音是基石,稍有瑕疵便會在播讀中暴露無遺。比如在一些詩詞作品中,入聲字的發音轉換需要播音生精準把握,像“國”“白”“竹”等字在古音與今音中的聲調變化,若不能準確處理,就會破壞作品的音韻美感。
在語調方面,文學作品豐富的情感層次要求播音生靈活運用語調的升降曲折來展現。歡快的詩歌需要上揚的語調傳遞喜悅,低沉的散文則依賴下沉的語調營造氛圍。以魯迅先生的《秋夜》為例,開篇“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平淡的文字背后卻蘊含著深沉復雜的情緒,播音生需通過語調的微妙變化,將那種孤寂、深沉的情感準確傳達。語速的把控同樣關鍵,在敘述性較強的文學作品中,過快的語速會讓聽眾應接不暇,過慢則會拖沓沉悶。如播讀《駱駝祥子》中祥子在暴雨中拉車的片段,急促且富有節奏感的語速才能生動展現出環境的惡劣和祥子的掙扎。
除了基礎語音元素,文學作品播讀還著重考查播音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包括對詞匯的理解與運用、語句的組織與連貫以及修辭手法的生動呈現。文學作品中常運用豐富的詞匯來描繪細膩的情感和復雜的場景,播音生要精準理解這些詞匯的內涵,并通過聲音將其魅力展現。像古詩詞中那些精妙的意象詞匯,“寒蟬”“孤鶩”“殘照”等,播音生需在腦海中構建出對應的畫面,再用聲音將其傳遞給聽眾。對于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更要通過聲音的變化將其強調突出。在播讀朱自清先生的《春》時,“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這組排比句要通過不同的音色、節奏和重音處理,將春天不同的形象和活力生動地表現出來,使聽眾能真切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二、情感共鳴與角色塑造的大舞臺 文學作品往往蘊含著深厚的情感,是作者內心情感的抒發與表達。播音生通過播讀,要努力與作品中的情感產生共鳴,并將這種情感傳遞給聽眾。在播讀抒情散文時,如冰心的《小桔燈》,播音生要深刻體會文中所描繪的小女孩在艱難環境中依然保持的樂觀與堅強,以及作者對小女孩的贊美與憐惜之情。通過聲音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將這種情感細膩地展現出來,讓聽眾也能沉浸其中,感同身受。
同時,很多文學作品中包含著豐富的角色。播音生在播讀時需要具備一定的角色塑造能力,通過聲音的變化來區分不同角色。在播讀小說片段時,如《紅樓夢》中林黛玉進賈府的章節,播音生要通過聲音將林黛玉的敏感細膩、王熙鳳的潑辣精明、賈母的慈愛威嚴等不同人物形象鮮活地呈現出來。這不僅需要對角色的性格特點有深入的理解,還需要運用不同的音色、語調、語速來進行區分和塑造。比如王熙鳳出場時的“未見其人,先聞其聲”,那爽朗且帶著幾分張揚的笑聲和獨特的說話方式,播音生要用明快、尖銳的音色和較高的語調來表現;而林黛玉說話則需用輕柔、略帶憂郁的音色和相對較慢的語速來體現她的多愁善感。這種角色塑造能力的考查,能夠檢驗播音生的表演天賦和對不同人物情感的把握能力,為其未來在廣播劇、有聲讀物等領域的發展奠定基礎。
三、文化底蘊與審美素養的展示窗 文學作品是文化的載體,每一部經典作品都蘊含著特定時代的文化內涵和價值觀。播音生在準備文學作品播讀的過程中,需要深入研究作品的創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經歷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會風貌。通過對這些內容的了解,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層含義,也能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例如在播讀外國文學作品時,像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播音生需要了解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社會文化背景、人們的思想觀念以及詩歌創作的傳統和規范,這樣才能在播讀時準確把握作品的風格和情感基調,將其中蘊含的人文主義精神傳遞給聽眾。
同時,文學作品播讀也是對播音生審美素養的一次檢驗。從作品的選擇上,就能體現出播音生的審美傾向。選擇具有較高文學價值和藝術感染力的作品,如余光中的《鄉愁》、舒婷的《致橡樹》等,本身就展示了播音生對美的追求和鑒賞能力。在播讀過程中,對作品節奏、韻律、意境的把握和呈現,更是審美素養的直接體現。播音生要通過聲音的藝術加工,將文學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內容美完美融合,創造出獨特的聽覺審美體驗。在處理古詩詞時,對平仄韻律的遵循、對意境的營造,都需要播音生具備較高的審美能力,將詩詞中的音樂美、繪畫美、意境美通過聲音生動地展現出來,引領聽眾進入到作品所描繪的藝術境界中。
四、藝術創造力與創新思維的孵化器 雖然文學作品播讀有一定的規范和要求,但并不意味著播音生只能進行刻板的朗讀。在遵循作品原意的基礎上,播音生可以發揮自己的藝術創造力和創新思維,為作品賦予新的生命力。這種創造力體現在對作品的理解角度、表達風格以及聲音設計等多個方面。比如在播讀現代詩歌時,播音生可以根據自己對詩歌主題和情感的理解,采用獨特的節奏和語調處理方式,營造出與眾不同的藝術效果。在聲音設計上,合理運用停頓、重音、語氣詞等元素,創造出獨特的聽覺節奏。
創新思維還體現在對不同表現形式的嘗試上。播音生可以結合音樂、音效等元素,為文學作品播讀增添新的魅力。在播讀一篇描繪大自然的散文時,可以適時加入鳥鳴、風聲、流水聲等音效,增強作品的真實感和感染力;在播讀一些具有強烈情感沖突的作品時,可以搭配激昂或低沉的音樂,烘托氛圍,強化情感表達。這種藝術創造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不僅能夠提升播音生在藝考中的競爭力,也符合未來播音主持行業多元化發展的趨勢,為其在新媒體環境下的播音主持工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文學作品播讀作為播音藝考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語言基礎、情感共鳴、文化底蘊到藝術創造力等多個維度對播音生進行考查和培養。它既是對播音生現有能力的檢驗,也是為其未來的專業發展和職業道路奠定堅實基礎的關鍵環節。只有深刻認識到文學作品播讀的重要性,并在備考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在各個方面的能力,播音生才能在藝考中脫穎而出,在未來的播音主持領域綻放光彩。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