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中影人教育播音主持學苑!

全國24小時咨詢熱線:

400-860-2997

配音藝術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播音藝考攻略 > 配音藝術

電視紀錄片配音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法

來源:中影人藝考播音主持學苑 發布時間:2020-07-07

電視紀錄片是以電視畫面為第一要素,解說通常都是為畫面服務,補充和升華畫面。今天為大家分享下電視紀錄片配音中常見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配音

一、聲音氣質與片子風格不符

在實際工作中,紀錄片導演在選擇解說者的時候,往往要考慮解說者聲音條件是否適合本片對解說聲音氣質的要求。很顯然,導演不會選擇氣質柔弱、聲音甜美的解說者去解說宏大的政論片,也不會選擇聲音蒼勁、渾厚的解說者去解說優美的風光片或者輕松的娛樂片。

在解說中,一種情況是片子要求聲音氣質與本人氣質相距較遠,這種一般很難通過調整自己的聲音、情緒來適應;另一種情況是由于解說者身份確定的不到位造成聲音氣質與片子風格不符合。

好的解說者對自己的聲音音色、表達技巧能夠控制自如,聲音承載能力很強,在一定范圍內具有很強的塑造能力,從而可以適應更多類型、風格紀錄片對解說者聲音氣質的要求。

二、語言表達樣式把握不準

準確地把握語言表達樣式,并能及時表現在有聲語言上,是播好紀錄片的基本要求。同時,在學習實踐中,應該使自己把握多種表達樣式以便駕馭更多類型的紀錄片。

如果表達樣式把握不準,就會讓人覺得聲音和片子立意、風格不符合。用白話型解說樣式去解說恢宏大氣的政論片,用活潑娛樂型的樣式去解說歷史人文紀錄片,顯然都是不妥的。而在實際中,我們的學生往往把握不準表達樣式,或者心中知道這部片子應該是以什么樣式來表現,口頭卻表現不出來;也有的學生習慣于一種自己固有的表達樣式,無論什么類型的紀錄片,都以一種不變的樣式去解說,造成千篇一律,千篇一聲。

在平常的訓練中,即便知道每種樣式的特點,往往也很難在短時間內真正把握和靈活運用。最簡單的方式是,可以錄下各種紀錄片解說表達樣式的代表性節目,通過欣賞、分析、模仿在大腦中形成一種樣式庫。在以后的實踐中,遇到類似的紀錄片,立即調出同類型相似解說樣式。這樣可以讓我們很快進入創作狀態,有效達到出口即是的目的。

但我們要注意,無論是在模仿的初級階段還是高級階段,模仿的都不應該是聲音形式。同時也應該明確,配音解說的模仿不應該是為了像。很多時候,學生只追求表面上的形式,以為模仿得像誰,就基本掌握了配音解說的規律,于是就專在音色上盡力效仿,最后導致用氣發聲僵化,表達方法呆板單一。

遇到這種問題,我們可以試著多為自己找幾個模仿對象,分析其代表作品的表達特點以及表達規律,找出其與片子貼合的創作特點。并根據自身條件結合該類型紀錄片一般表達樣式,進行自己的再創作。

三、重音處理不當

重音處理不當或不好是學生們非常容易出現的問題。很多學生追求少大起大落、平淡、質樸,忽略所有可能的重音,一概賦予語句平緩的語勢,讓人聽來覺得缺乏滋味,甚至形式大于內容。

事實上,電視紀錄片解說的重音處理是相當靈活的。一般來說,紀錄片解說的重音是根據畫面來選擇的,處理上清楚但不過分。抒情、議論的時候解說往往沒有明確的畫面對應,一般強調情感重音;敘述講解時,邏輯、結構重音比較突出,尤其是當畫面不能準確表達含義的時候。反之,如果畫面已經非常明確地強調了需要突出的內容,解說中的重音便不需過分強調。

四、重視形式,忽視內容和感受

現在,有的紀錄片解說為了強調所謂的客觀、自然地陳述,在表達上追求無重音、無感情的狀態,一味地平淡表述。這種解說初聽起來似乎形式新穎,讓位畫面且不失韻味,實則陷人形式主義怪圈,忽視表達技巧,忽視真切感受,甚至不能發揮有聲語言在電視紀錄片中的作用。我們在練習和實踐中都要特別注意不能盲目效仿和追求形式。形式大于內容的表達是不可取的。

拿到一篇稿件,在把握稿件內容、題材,片子整體創作意圖的基礎上,可以對稿件賦予一種總體上的規劃,這規劃包括節奏、語氣、基調等。但它僅僅是一個規劃,不是僵死不變的模式、框框,是隨著思想感情運動可以有新的創造的。思想感情和語言表達從稿件內容出發,即便打破了原來的設計,也會較好地傳情達意,甚至比原設計更好,更有新意。

電視紀錄片配音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法今天就分享到這里啦!更多配音藝術方面的學習資料可以在中影人藝考播音主持培訓學校配音藝術欄目中查看。了解播音藝考最新信息可在線咨詢專業老師。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