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影人藝考播音主持學苑 發布時間:2022-05-28
最早的“普通話”
公元前560年,晉國召集北方諸侯商議如何討伐楚國。 然而此時楚國強大,剛剛挫敗了晉國的盟國吳國,國力日趨衰弱的北方盟主晉國,對于自己無力率眾伐楚的外強中干感到惱怒,但又需要找到發泄點,于是,晉國大臣范宣子將焦點對準了北方姜戎的首領駒支,指責是戎人在搞破壞挑撥北方諸侯,以致南征楚國出現分裂。 作為與中原華夏族先民語言不通的戎人首領,此時駒支卻不卑不亢,并當場朗誦了一首《詩經·青蠅》:“營營青蠅,止于樊,豈弟君子,無信讒言。” 戎狄言語向來與華夏不通,駒支卻能朗誦《詩經》,并且親自與各諸侯國君臣公開辯論,這就涉及到一個語言問題,即駒支說的,究竟是什么語言,能讓自身也是說著各種方言的各諸侯國人一聽就懂? 難道,先秦時期的遠古中國人,已經說著一門類似今天普通話一樣的民族共同語了?
對此,《論語》中給出了答案。
《論語》記載,“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意思是說,孔子在誦讀《詩經》、《尚書》和主持典禮的時候,都說的是“雅言”——而雅言,正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民族共同語。 對于門下弟子三千的孔子來說,如何與來自各個諸侯國的弟子們溝通,以及在游歷諸國時向各國國君推廣自己的思想,只能是通過一門遠古時期的華夏族共同語——“雅言”來進行交流。
語言學家指出,上古時期,“雅”和“夏”相通,所謂雅言即是指夏朝人流傳下來的,廣泛使用于今天的黃河、洛水一帶的河洛古語,由于從夏朝、商朝到周朝都定都于河洛一帶,到了東周遷都洛邑后,作為各個諸侯國與天下共主東周交流的共同語,雅言此時開始向洛陽音傾斜,這也就是后世漢人廣泛使用的“洛陽讀書音”的古老源頭。 說起來,無論是位處西北的戎人首領駒支,還是位處今天山東一帶的孔子,他們所說的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漢人“普通話”——雅言。而雅言背后的河洛古語,正是今天流傳于江浙一帶的吳方言,以及存在于福建、廣東以及臺灣地區的閩方言、客家話、粵語等的共同祖先。
內部方言雜立的古老華夏族,正是通過雅言,緊密團結在了一起。也正是通過雅言,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溝通往來,孔子的游歷諸國,以及諸子百家的縱橫游說,才得以說得清、聽得懂。
演變的“普通話”
從夏商周以降到西晉時期,由于中國各個王朝的首都,都是基本從西向東擺動于黃河洛水的長安、洛陽一帶,尤其是東周、東漢、西晉都定都于洛陽,這就使得河洛古語中的雅言“洛陽讀書音”,逐漸成為了古代中國人所共同尊奉的共同語。
西晉滅亡后,盡管中國經歷了近兩百年的南北朝(420—589年)大分裂時期,北方異族不斷南下,但中國的雅音系統并未遭到大的破壞,相反卻不斷凝結在一起。
而在魏晉南北朝的亂世中,當時,無論是在西晉時期建立漢國的匈奴貴族劉淵,還是后來的北魏孝文帝,他們都極度推崇漢化和漢語,這就使得盡管魏晉南北朝時期,整個北方動蕩兩百多年,但源自河洛古語的漢語雅音卻一直在北方得以保存——因為在當時,無論是北魏,還是南朝的宋、齊、梁、陳,都始終在朝著一個方向,即傳統的洛陽讀書音靠近。雖然當時的南方士族眼里,他們認為金陵雅音才是中原的正統,認為南音更多的保留著洛陽雅音的特色,但南北朝時期,中國南北兩方的標準語并沒有產生太大分歧。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