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影人藝考播音主持學苑 發布時間:2020-06-23
總會有些網友會問我,怎樣能練出播音腔,這就是對于播音腔存在錯誤認識,下面就來講講那些與播音腔背道而馳的三點內容
1、發音共鳴位置單一
新聞播音,強調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等共鳴。當然,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其中有一些共鳴是理論上的、感受上的,并沒有物理上的意義。
日常交流的時候,發音共鳴位置其實是根據身份、語言內容、當下情緒、講話目的不同處于不斷變化中的。如果所有的字詞都用同樣的共鳴位置,就會犯“師傅,給我來兩個饅頭”那樣的笑話。
2、輕重格式呆板
原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播音指導楊曼老師曾說:“普通話大部分詞要遵循中重格式,但在語流中要根據語意。語意就是語句的目的,也就是我們說的重音。重音的定義是:為表達語言目的著重強調的詞和詞組。”
“詞的輕重格式只是一種約定俗成,它不是絕對的、不變的,詞的輕重格式要受語句目的的制約,所以在預留中我們往往會遇到原來的輕重格式被打破、被改變的現象,這也是正常的、必然的。”在實際應用中,到底是“中重”還是“重中”,相關因素有很多。如個人風格、文字意思、前后句銜接等等。可能死板地遵守“格式”的朋友,忽略了上述教材里的最后一段話。或者,這套書再版的時候,能夠把這段話放到這一章的最開始去?
3、調值、動程不靈活
我們都知道,按照普通話標準,四個聲調的調值分別為55、35、214、51(還有無調值的輕聲)。在專題紀錄片里,我們觸碰5音的機會往往沒那么多。在一句話里,可能也就一兩個字會強調,以建立前后句意的關聯。除了重音以外,其他的5音一般也就到4或者4.5,甚至更低。重音有的時候還會超過5,達到5.5或更高。
動程也是在設定重音的時候經常使用的方法,它也是制造語言節奏很重要的工具。讓重點字的動程更完整,會形成更明顯的重音提示,并具備獨特的語言節奏。并非所有的動程都應完整標準,也并非所有的動程都應縮短,而是需要根據目的和內容設定不同的動程長度。
以上就是那些與播音腔背道而馳的三點內容,播音藝考培訓的同學都明白了嗎?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