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影人藝考播音主持學苑 發布時間:2018-10-17
近些年出現了“說新聞”的方式,一下子就引起了受眾的興趣。究其原因,“說新聞”的語言表達方式容易被接受,大眾聽起來感覺舒服。沒有了以前的一板一眼,語言詼諧,聽起來像聊天。這類新聞節目特別容易被接受,但并不是所有新聞節目都適合用“說”的方式。“說新聞”為什么能引起受眾的興趣?為何不適合所有新聞類節節目?這要從“說新聞”的語言表達技巧來分析。
1、“說新聞”存在的主要特點
“說新聞”,特別是方言新聞節目作為一種新的傳播表達樣式,有其產生的現實基礎。“說新聞”秉持平等互動的傳播地位,使用平民視角運用平民化的語言,其風格表現為故事化、生活化和互動化。
節目形式新穎、貼近民生。從新聞學發展的大視角來說,方言新聞的興盛仍舊屬于“以平民視角關注平民生活”的民生新聞改革浪潮。從本質上講,方言新聞節目與民生新聞并無區別,它們的差異僅在于播報形式的不同。它們最大的相似點就在于,都是以普通民眾作為主要的收視群體。
方言新聞節目有其文化上的價值。方言新聞節目文化上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民間文化承傳的價值;二是文化認同建構上的價值;三是文化顛覆與反抗價值。
方言新聞節目在其播報的內容上也有值得借鑒和參考的價值。不同于大多數嚴肅正統的“硬新聞”,方言播報類的新聞節目在內容上更多的是與普通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新聞等類的“軟新聞”、“民生新聞”,更容易引起普通社會大眾的興趣與關注。
2、“說新聞”本該具有的特色
“說”必須準確。這準確不僅指內容表達要準確無誤,更是指語法、邏輯、修辭、字音都不能出錯。準確是節目主持人語言的最基本要求。讀錯音或者讀破句,或者有口齒含糊,要費勁去聽才能聽明白說的內容,那就降低了節目主持人的語言標準,也降低了節目的質量。這就要求節目主持人的語言既要生活化,又要規范化。
3、民生新聞主持人需個性化
在生活快節奏給人們帶來巨大壓力的今天,受眾更喜歡以一種平等的姿態心情愉悅的接受新聞信息,而不喜歡主持人正襟危坐、字正腔圓的傳統的“播”新聞方式,因為這樣給人一種“政治說教”、強行灌輸的壓迫感。而民生新聞主持人的出現,正是滿足了今天社會發展變化呼喚電視節目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
4、民生新聞主持人需有真性情
元元、孟非、阿六頭三位主持人的個性化點評在地域新聞中堪稱一大亮點。他們的平民情節與人文關懷有機結合,幽默風趣、味道十足。他們把通常的事理做軟化、擬人化、趣味化處理,另辟蹊徑轉換角度,不將官話、套話、避免話語霸權。
比如,元元善于在人情味上琢磨,風趣幽默中把該批評的點到為止,講究“勸服”,如:有人反映,盧溝橋的獅子損毀嚴重,因為每天一早一晚總有一幫鍛煉身體的人把他們當作健身器,有抱著打晃悠的,有拿肩膀撞的,有在上邊壓腿的。按說這些獅子多少年的風吹日曬甚至戰火硝煙都能挺來,這點花拳繡腿應該不在話下,可也架不住這種日復一日的消磨。這些石獅子辛苦艱難大半生,熬到了和平的好年月,就別讓他們再接受新的考驗了。
這些平民化、個性化的主持語言并不按常理出牌,而是把石獅子擬人化處理,幽默趣說,并不直接“打板子”,而是俏皮地“勸服”,這樣更可能產生作用。
從“說新聞”的語言特點可以看出,語言比較平民化、個性化,比較適合民生類新聞節目,而新聞聯播這類新聞節目需要的是嚴謹、嚴肅、客觀的風格,不適合用“說”的方式。但是,也是由于“說新聞”的語言特點,主持人給人的感覺比較有親和力。“說”而不是“講”,給人平等的感覺,從而受眾接受起來也輕松。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