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中影人教育播音主持學苑!

全國24小時咨詢熱線:

400-860-2997

朗誦技巧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播音藝考攻略 > 朗誦技巧

朗誦如何用氣發聲?

來源:中影人藝考播音主持學苑 發布時間:2024-09-01

朗誦作為一種表達藝術,其聲音的表現力直接關系到作品的傳達效果和觀眾的感受。在朗誦中,用氣發聲是一項至關重要的技能,它要求朗誦者通過科學的呼吸控制、口腔共鳴、聲音彈性與色彩變化等手段,使聲音更加飽滿、富有感染力和表現力。本文將從呼吸控制、共鳴利用、聲音彈性與色彩變化等方面,深入探討朗誦如何用氣發聲。

一、呼吸控制:朗誦發聲的基礎

呼吸是聲音產生的動力源泉,正確的呼吸控制是朗誦發聲的基礎。朗誦者應掌握胸腹聯合呼吸法,這種呼吸方式能充分利用胸腔和腹腔的容量,使氣息深長、穩定、持久。

1. 深呼吸

在吸氣時,朗誦者需要保持身體放松,雙肩下沉,胸部和腹部自然擴張,使氣息能夠深入到肺部底部,甚至達到丹田區域。可以通過以下方法體會深呼吸:

  • 衣襟吸氣法:以衣襟中間的鈕扣為標記,把氣緩緩吸到最下面一顆鈕扣的位置。
  • 坐姿吸氣法:坐在椅子的前沿,上身略向前傾,沿著后背緩緩吸氣,這樣容易獲得兩肋打開的實際感覺。

2. 呼氣控制

呼氣時,應保持氣息的平穩和均勻,避免憋氣或泄氣。可以通過以下練習來控制呼氣:

  • 嘆氣法:以嘆氣的方式呼出氣息,體會喉部的放松。
  • 持續發音:緩緩持續地發出“ai”或“a”的延長音,感受氣息的持久性。

3. 氣息分配

在朗誦過程中,要根據句子的長短、情感的起伏合理分配氣息。長句和表達強烈情感時需要更多的氣息支持,短句和輕聲細語時則可以適當減少氣息。

二、共鳴利用:聲音的放大與美化

共鳴是聲音放大和美化的關鍵。人體有多個共鳴腔體,包括胸腔、口腔、鼻腔等,合理利用這些共鳴腔體可以使聲音更加飽滿、圓潤、有穿透力。

1. 胸腔共鳴

胸腔共鳴能夠增加聲音的厚重感和深度。練習時,微微張開嘴巴,放松喉頭,閉合聲門,練發氣泡音或低低的哼唱,用手捂住胸口,體會胸腔的震動。

2. 口腔共鳴

口腔共鳴是朗誦中最重要的共鳴方式之一。通過打開牙關、提起顴肌、挺起軟腭、放松下巴等動作,可以增加口腔的空間,使聲音更加明亮、清晰。同時,要注意吐字歸音,字頭要叼住、彈出,字腹要拉開、立起,字尾要歸音、到位,形成“棗核型”的發音模式。

3. 鼻腔共鳴

鼻腔共鳴能夠增加聲音的溫暖感和共鳴效果。在朗誦時,可以適當抬高軟腭,讓氣息通過鼻腔共鳴,但要注意不要過度使用,以免聲音顯得鼻音過重。

三、聲音彈性與色彩變化

聲音的彈性與色彩變化是朗誦中表達情感的重要手段。朗誦者需要根據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變化,靈活調整聲音的音高、音強、音色等要素,使聲音富有表現力。

1. 音高變化

通過調整聲帶的緊張程度和氣息的壓力,可以實現音高的變化。在朗誦中,要根據句子的語調、情感變化適當調整音高,使聲音富有層次感。

2. 音強變化

音強是指聲音的強弱程度。在朗誦中,要根據句子的重音、停頓等要素調整音強,使聲音有輕重緩急之分,增強表現力。

3. 音色變化

音色是聲音的特色和品質。朗誦者可以通過調整口腔的形狀、氣息的控制等方式來改變音色,使聲音更加豐富多彩。例如,在表達歡快、激昂的情感時,聲音可以明亮、清脆;在表達悲傷、低沉的情感時,聲音可以暗淡、低沉。

四、科學訓練與持續練習

朗誦用氣發聲是一項需要科學訓練和持續練習的技能。在訓練過程中,要注重基本功的訓練和技巧的掌握,同時要注重情感的投入和表達。具體來說,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行訓練:

  • 基礎練習:包括氣息控制、口腔共鳴、聲音彈性與色彩變化等基本功的訓練。
  • 繞口令練習:通過繞口令的練習可以提高唇舌的靈活度和發音的準確性。
  • 朗誦實踐:通過朗誦不同類型的作品,如詩歌、散文、小說等,鍛煉用氣發聲的能力。
  • 反饋與調整:在訓練過程中,要注重自我反饋和他人反饋,及時調整和改進發音方法和技巧。

總之,朗誦用氣發聲是一項綜合性的技能,需要朗誦者通過科學訓練和持續練習來不斷提高。只有掌握了正確的呼吸控制、共鳴利用和聲音彈性與色彩變化等技巧,才能使聲音更加飽滿、富有感染力和表現力,更好地傳達作品的思想和情感。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