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影人藝考播音主持學苑 發布時間:2020-06-17
為什么很多人會有朗誦腔,在長年的文化課學習過程當中,大家對于語文課文的播讀,習慣性地把重點放在背誦上,強調的是記憶性,從而導致我們忽視文稿本身的內容含義,以及在播讀過程中忽視停連斷句等等,這是一種非常不健康的播讀狀態,播新聞不是念課文。
聲音的彈性主要體現在音高、音強、音長、音色,這聲音四要素的變化上,因為他們這四要素相互組合在進行變化,才能夠形成一種對比。每句話不一樣了,每句話的層次感、豐富性才體現出來了。
有句口訣,叫起點不一、落點不一,波形不一。什么意思呢?
表達每句話的時候,每句話的起點都不要是同樣的高音強音色,落點也是要追求不同。
我們隨便舉個例子,比如說《致橡樹》里頭的詞,(此處老師示范)但是我們并不是說為了追求起點不一,落點不一,波行不一,就故意隨便地讓它不一樣,它一定是有思想感情的支撐的。(此處老師示范)是因為你思想感情里想象到了你說話的對象,(此處老師示范)。
我再舉個例子,大家都熟悉的《軍禮》,(此處老師示范)這個作品的開頭給人感覺是壓抑的,這句話的語氣是一種下山類的,前高后低的浴室,起頭高,結尾滴。這個語式是作品內容來確定的,不是我們隨便亂設計,天下著鵝毛大雪,一支紅軍隊伍在零下30多度的酷寒中艱難地行進著。你如果這樣表達,不把稿件的思想感情體現出來,隨便設計它,你的表達和作品就是兩張皮,就出現了所謂的腔調。
所以我們不是為了變化而變化。在這里需要跟大家說明的是什么?我們平時在訓練的時候,訓練的時候,你為了練語流、練語感,可以去設計。比如說幾句話,你設計每句話起頭都不一樣,想象一下起頭的時候,你可以設計五個不同的音高,高、半高、中、半低、低,五句話,每句話起頭的時候都不要一樣。第一句話可能是半低起頭,第二句話變成了半高,第三句話是中,第四句話是高,第五句話是低起頭。
通過設計感受的是什么?感受的是起點不一、落點不一,波行不一帶來的一種語流的美,你去體會的是這種抑揚頓挫,但是當你進行藝術表達的時候,一定要忠于作者的思想感情,終于作品的思想感情,打破朗誦腔,要從作品本身入手,去深入理解、具體感受,形之于聲,基于受眾。好,今天中影人播音主持培訓老師就給大家講到這,再會!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