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影人藝考播音主持學苑 發布時間:2020-06-05
文學作品的把握與自備稿件有相似之處,下面小影就文學作品稿件給大家講以下三點要求:
一、文學作品朗誦的三大要領
1、意語言的形象性和動作感
文學作品是靠形象取勝的,這是它與敘述性、議論性稿件的不同之處。朗誦時不能"平鋪直敘",語言干巴呆板,而要善于繪聲繪色和抒發感情。要做到這一點,朗誦者自己首先要心中有形象,心中起波瀾,富于想象聯想,并且敢于強調、敢于表現。當然,表達手段的運用和感情的抒發,一定要以朗誦者內心的真情實感為依據,否則就會弄巧成拙,適得其反。
2、當運用身態語言
身態語言是指除語言以外的面部表情、手勢動作、身體姿態等表達手段,這些表達手段也叫副語言表情手段。副語言表情手段運用得當可以對語言表達起到補充、輔助、強化的作用。運用的原則是協調、自然、一致。副語言手段的運用對朗誦是"錦上添花"、"畫龍點睛",而不是"弄巧成拙"、"畫蛇添足"。
3、于把握高潮
高潮即作品感情的至高點、凝聚點。文學作品的朗誦是要講究高潮的。高潮也就是全篇的重點,是感情最為濃重之處,表達最為生動、震撼人心之處。朗誦者在預先準備時,應注意挖掘、設計、感受這感情的至高點,才能使朗誦產生動人心魄的魅力。表達者在朗誦時切忌平均用力。善于控制感情和聲音!
朗誦文學作品時,感情表達的幅度有時會很大,色彩也較為豐富,表達時要注意留有余地,避免達到極限。感情的醞釀可以充分些,但聲音運用要收一些,特別是一些高亢、激越的句、段,更應注意以情帶聲,防止用聲過高、過強。為了使這樣的句、段的表達更為生動、貼切,要做好鋪墊,調整好氣息,一定要防止出現無感情依托的高聲喊叫。這種情況在一些詩歌的朗誦中是經常可以見到的。那種無真情實感的"以聲奪人"、"以勢取人"是不足取的。為了使感情的表達和聲音的運用更有彈性,在朗讀開始時起調不宜太高,并且朗誦過程中要調整好節奏:欲揚先抑、欲慢先快、欲重先輕、欲強先弱、欲放先收、欲高先低,反之亦然。
二、文學作品稿件:
老漢也還有閑情逸致。天氣晴和,他便拿了鋤頭撮箕,到門前修路,理溝,一路地清理過去,不讓那一段路上有坑坑洼洼,好像這原是他的責任,他應該這樣做;好像這一個地方,這一段路程,是由他來負責的,他要讓人們平順地從這里過去……有時,他抱著小孫女站在院坎上,或牽著牛在公路邊放,就把山野風光,細細看上一番。看見春的到來,看見夏的到來,看見金色的秋和白雪皚皚的冬,他心想若能長久地住在這里,才實在叫好。而心境便如閑云野鶴,無掛無礙,突然間就孩子般天真地笑起來。小孫女扯著他的胡子問:“爺爺,爺爺,你笑什么?”笑什么呢?——莊稼的收成是很不錯的,日子正像希望的那樣在過下去,每天有汽車過,有人來這里等車,而自己還可以做一些事情,這就很滿足了!但是漸漸地,老漢感到還差一點什么。開始是每當從麻旺和后溪返回縣城的班車打門前過去,上下的人都走了之后,薄暮來臨了,公路上靜靜的,他心里便有一點惆悵,好像詫異一天中最好的時光,怎么就這樣匆匆地結束,余下的整整一個夜晚,是很難打發的。兒子在家里坐不住,吃了晚飯便跑到坡上的寨子里去,要好夜深才回來。媳婦呢,收拾完家務,把孩子抱到自己屋里,逗一陣笑,然后做針線,也把老漢丟在一邊。即使一家人坐在一起,除了逗娃娃玩,似乎也沒有多少話可說。夏夜在門前乘涼,把艾篙燒起來熏蚊蟲,兩爺子隔著煙子在院壩里坐著,天下農事之類的話都說完了,就用棕扇有一時沒一下地拍打著蚊蟲,看星星,看月亮,看著月亮從崖上慢慢爬起來,慢慢上了中天,覺得好像過了許多年……冬夜長長的,默默地坐在火爐邊向火,就更沉悶。坐得久了,終于只好說:“睡了吧。”于是兒子封火,老漢把門開一條縫看夜色。夜色深深的,寂寂的,勾勒出山的黑影,田壩的黑影;冷風掃過院壩,搖得竹子竹葉嗦嗦響動;看不見門前的公路……這樣就睡了。
文學作品朗誦的要求和要領中影人播音主持培訓學院的老師已經告訴大家了,接下來就看大家的表現了!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