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影人藝考播音主持學苑 發布時間:2020-03-27
朗誦現場朗讀者要面對成千上萬的觀眾,這個過程中要做到與觀眾互動,就要發自內心的關注聽眾的發自內心的變化,對聽眾的關注實際上包含了三重意思:
第一重意思是朗誦者要明確交流的對象。詩歌朗誦的交流對象是聽眾,沒有聽眾的欣賞,也就失去了當眾朗誦的必要。
但實際上,并非在朗誦現場有聽眾的存在,就能保證朗誦者在進行創作的過程中時時刻刻意識到聽眾的存在。比如,在對詩歌內容不是很熟的情況下,朗誦者的主要注意力都在回憶詩歌的文字上,害怕丟詞、忘詞,這時,在朗誦者的意識中就沒有了聽眾的位置;而聽眾眼里的朗誦者也就變成了一個在現場邊想詞邊出聲的背誦者。交流更無從談起。
因此,明確交流對象,要求朗誦者在意識里有能力時刻想著聽眾,注意聽眾的反應,并引領著聽眾共同進行詩歌朗誦藝術的欣賞。
第二重意思是朗誦者對聽眾的關注應該是發自內心的。對聽眾的關注不是口頭的標榜,也不能停留在外在形式的所謂交流上,發自內心是交流的出發點和根本點。
發自內心是進行創作的一種動力,詩歌朗誦所具有的欣賞性、大眾性和號召性應該是朗誦者在進行創作時就自覺遵守的屬性。朗誦者自己覺得作品具有美感,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其創作才是主動的和積極的;朗誦者認為朗誦有必要在大眾中進行,他才有可能在各種各樣的場合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創作中;朗誦者確信作品能夠在聽眾中引起共鳴并產生積極的作用,他才有可能在面對廣大聽眾進行創作時信心十足,激情澎湃。
第三重意思是朗誦者要切實關注聽眾的反應。聽眾的反應是朗誦者對自己的創作時時進行檢驗的標準。聽眾有了相應反應,說明朗誦創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聽眾的正向反應,是對自己已有創作的肯定,它會激發朗誦者更大的創作熱情,并沿著既有的創作方向繼續前行;聽眾的逆向反應,是對自己已有創作的質疑,這應引起朗誦者的注意,如果認為自己的創作道路沒有問題,那就要強化自己的創作意圖以便引領聽眾朝著自己設計的創作道路前行,如果意識到是自己的創作道路有問題,那就要試圖調整自己的創作思路或創作方法,以便與聽眾的審美思想合拍。
關注聽眾反應的方法有三:事先前饋、現場反饋、后續總結。事先前饋,是對聽眾可能做出的反應的一種預測,以此對自己的詩歌朗誦創作進行設計;現場反饋,是自己在現場進行創作時對聽眾反應的接收、判斷,以此進行現場應變性的調整;后續總結,是在朗誦創作結束后,對已有經驗教訓進行歸納總結,為以后的詩歌朗誦提供創作依據。
以上就是朗誦時發自內心的關注聽眾的三重意思,中影人播音主持培訓班的同學也會在朗誦過程中與各位老師同學互動,只是中影人播音學院老師一直在教導的,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做到!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