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影人藝考播音主持學苑 發布時間:2021-09-17
今天,小影給大家整理了2022藝考即興評述押題:如何看待明星藝德問題,大家可以參考!
失德藝人負面新聞時不時登上新聞熱搜,有事沒事買買熱搜在公眾面前刷刷存在感,給年輕一代樹立了錯誤的偶像導向、價值觀、人生觀,讓社會大眾和理智粉絲對娛樂圈失望已久,無不期待借助吳亦凡事件、張哲瀚事件引發一場關于藝人藝德的行業整肅,借此清除劣跡藝人,讓娛樂圈風清氣正,走向正確的行業軌道。
作為藝考生你是如何看待明星藝德問題呢?
即興評述對很多藝考生而言比較難,在后期練習中,不再建議大家套公式,可以嘗試積累以下材料,以點開始立論,提取關鍵詞,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強求標新立異,但要思路清晰,三觀正確。
例:關鍵詞:明星 藝德
我有自己喜歡了很多年的藝人,會覺得在我的人生中,除家人和朋友之外,有一個陌生人與我相關聯,而這個陌生人是積極的,陽光的,是帶有我對未來想象的所有美好的,會因為他的一舉一動而覺得受到鼓舞,作為一個粉絲,我們眼中的明星是永遠積極向上,永遠閃閃發光,人品德行一定是最好的,我相信這就是明星的責任和義務。
拋開明星的責任與義務來說,品德至少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一是做人的品德;二是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應該具備的品德,就是有能力也有品德。
作為一個人,所謂德行,我理解是堂堂正正做人,坦坦蕩蕩做事,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做人有品德,懷善良,講誠信,懂謙卑,不止是明星,是一個人立足社會待人處世的一種態度,是知識、能力、個性經過腦思維處理后的最終外在體現。
德是作為人的基礎,所以衡量一個演員或者明星,也應是藝德為先,《禮記》說:“樂者,德之華也。金石絲竹,樂之器也。” 一切表演只是外在形式,只有注入“德”的內涵,才是真正的藝術。
在古人眼里,不一定每個藝人都要學會唱跳rap,但從藝,首先要講藝德。這里藝德包括德的品性、敬業、愛崗。
再有明星藝德不好,處理方法之一有藝德培訓,藝德需要培訓嗎?培訓了就有藝德嗎?好的品行應主要來自自我!
是人對自身的一種要求,然后在這種要求下,人與自身的弱點斗爭角逐的結果。如果一個人不學習、不懂得提高自身素質,他的個性必定顯得粗糙、張揚,不懂內斂,這樣的人也許會浮夸、虛偽。
我認為往事終如云煙消散,那時,逾越底線的人早已被遺忘,唯有堅守藝德的藝術家,永遠不朽。
材料:媒體及知名大V發表對于明星藝德的評論:
浙江在線:
學藝先學德,做戲先做人。藝人作為公眾人物,承載著社會的期許,肩負著傳遞健康價值觀的責任。端了演藝這碗飯,就要守住行業規范,管好自己的言行。一個藝人,如果人品不正,哪怕演技不俗,最終都會在誘惑面前現出原形,為社會大眾譴責和唾棄。故而,演戲是一時的,做人才是一輩子的。
明星作為公眾人物,靠知名度和美譽度吃飯,一言一行必須有法律和道德的雙重約束,這是一個公眾人物的自我修養。基于此,全面提升藝人道德修養很有必要。但愿吳亦凡事件能警示娛樂從業者,讓明星意識到自我約束的重要性,讓自身的正能量配得上流量,給社會公眾一個良好的示范。
中國青年報:
這些“低質量”偶像的背后,是成功與走紅的輕而易舉,讓他們沉浸在流量吹大的商業價值泡沫里飄飄然,自然將提升藝德素養,承擔起公眾人物示范引領的責任拋諸腦后。迷失在名利場中不斷膨脹與狂妄的明星應當被問責,而那些只顧著在“造星” “爆款”中收割流量紅利的經紀公司與平臺,也應該反省。在利益的驅使下,資本平臺對一些藝人的失范問題選擇性忽略,“飯圈”則對偶像一再縱容、“粉飾太平”,在打造營銷“藝人”的過程中,德之教育、法之訓誡、核心價值觀之要求已嚴重缺失,這就造成了“供養”明星道德素養的加速滑坡,這才終究鑄成了失德違法、傷害國家民族尊嚴的大錯。
藝人失德事件頻發,令人痛心。倘若不加以重視,行業的健康發展將難免遭遇持續沖擊。面對如此局面,我們的娛樂產業亟待建立藝人的道德素養培養考核機制和篩選淘汰機制。首先,藝人應時刻誡勉“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身為公眾人物,應成為普通人道德素養的表率和示范,而不是法律約束的“底線”。而在此之上,行業各方應提高藝人的準入門檻,通過常態化的培訓與考核加強從業人員的思想行為管理。而對于啟用、輸送失德藝人的公司、平臺,則需有處罰措施。通過行業自律與國家監管雙管齊下、全流程監督,方能還大眾一個清朗向上的娛樂環境。
環球網:
明星頻頻“犯事”,說到底還是行業內對明星藝德約束不夠嚴格。在成立道德委員會規范從業人員道德的同時,更關鍵的是要將明星藝德納入法治化的軌道中來,給明星藝德約束加一道法規之鎖,明確明星的責任和義務,將明星的個人行為與職業利益掛鉤。畢竟,影視明星是一個特殊的職業,其個人形象往往代表了一定時期的社會風尚,從而其私德也被社會賦予了更高的要求,唯有進行制度化的約束,才能真正讓明星們擺正自己的位置,嚴于律己,為大眾奉獻好的作品。
半月談:
明星頻頻“犯事”,說到底還是行業內對明星藝德約束不夠嚴格。在成立道德委員會規范從業人員道德的同時,更關鍵的是要將明星藝德納入法治化的軌道中來,給明星藝德約束加一道法規之鎖,明確明星的責任和義務,將明星的個人行為與職業利益掛鉤。畢竟,影視明星是一個特殊的職業,其個人形象往往代表了一定時期的社會風尚,從而其私德也被社會賦予了更高的要求,唯有進行制度化的約束,才能真正讓明星們擺正自己的位置,嚴于律己,為大眾奉獻好的作品。
@央視網:
【#把做明星的門檻提上來#】做藝先做人,做人德為先。藝人不僅是職業,更肩負社會責任。吳亦凡事件鬧成這樣,已不是娛樂八卦,而是一起影響重大的法律案件和公共事件,需要相關部門全面調查,解疑釋惑。以此為鑒,我們更要進行冷思考,到底什么樣的人,能戴起“明星”這頂桂冠,并接受大眾審視,承擔榜樣責任。近年來,個別藝人無論是私德還是公德,反復刷新下限,有不知恥者,嫖娼、酒駕、打人、吸毒無所不為,社會影響惡劣!有必要對失德劣跡者進行針對性的制度約束,通過行業自律倒逼藝人提高道德修養,把做明星的門檻提上來!
@央視新聞:
【#央視評藝人必須知榮辱#】無論在靖國神社前合影,還是到乃木神社參加婚禮,張哲瀚都觸碰了歷史傷痕,傷害了民族感情,不能簡單歸咎為“曾經無知”。就在剛剛,有日本大臣到靖國神社“拜鬼”,中方堅決反對日本政要這種錯誤做法。身為中國人,應銘記歷史,砥礪前行;絕不能是非不分,甚至誤導青少年!請記住:靖國神社盡是鬼,勿忘歷史當自強!
@參考消息:
【#整治明星藝德必須動真格#】雖然網上有關明星的八卦新聞來得快去得也快,但每一次暴風驟雨般的“吃瓜看戲”背后,其實都是對良好社會道德風尚建設和營造互聯網清朗空間的一次考驗。因特定的職業背景和行業生態,明星藝人屢屢成為聚光燈下的亮點和熱搜榜上的常客——這是中國社會日漸包容和多元的具體體現之一。但包容絕不意味著縱容,多元也不是藝人可以為所欲為的借口。占用大量公共空間的明星,理當在倡導良好道德規范上作出表率而不是相反。不能讓有關明星藝德的話題討論成為“老生常談”,就需要對違規甚至涉嫌違法藝人動真格、零容忍,以此約束其自身在事業之外也能“行正坐端”。開放包容的互聯網可以接納“吃瓜看戲”,但“爛瓜”和“丑戲”當人人喊打、早日休矣。
@國是直通車:
【藝德承諾沒有法律約束,但有大眾監督】知名明星藝人接連出事,事件惡劣程度令人瞠目,也引發了觀眾對娛樂圈的信任危機。@芒果TV藝人經紀 近日發文表示,全國各地的80余位芒果TV簽約藝人自發簽署藝德承諾書。但由于該承諾書沒有提及違反承諾的代價,且不具備法律效力,被不少網友質疑為一場“作秀”行為。簽承諾書不難,但想用空口承諾美化平臺和藝人的形象,獲取觀眾信任,恐怕也沒那么容易。法律之外,還有廣大觀眾和網友的監督。藝德應該根植于文藝工作者的職業修養和道德修養里。從業人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信守今日承諾,人和作品自然會得到觀眾認可。如果藝人簽完大名將承諾拋之腦后,沉迷搖搖欲墜的名利場,若日后言行失德,這份承諾書只會讓臉打得更疼。(中新社@國是直通車 楊宏偉)
鳳凰網特約評論人@汪海林:
談到芒果TV旗下藝人簽署藝德承諾書一事,認為確實如網友所說這是一種形式主義,但我們目前需要它,做總比不做好。汪海林還強調,“它的內容都沒問題,要正能量的,追求做德藝雙馨的藝人。至少他看了一下內容,至少也當個事了吧,參與了吧。有那么幾個人有觸動,那就有效果。”
監制、策劃人、四味毒叔創始人譚飛:
如何全面提升演藝圈的藝德水平、重拾大眾的信任是接下來所有從業者都要考慮并付出行動的一個問題。身為偶像,自然要做表率。唱念做打靠天分,忠孝節烈靠本分。筆者認為,演藝圈藝德建設的核心是讓“藝人行為規范”發揮起應有的規范作用。以往我們的“藝人行為規范”過于軟性,即便違反了也沒有太大成本,要形成不遵守就會喪失合作機會與合作平臺的大環境,在危及“生存”的壓力下,藝人才能時刻保持克制和清醒。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