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影人藝考播音主持學苑 發布時間:2020-12-29
藝術有時是受規則制約的創造,有時又是超越規則的創造。藝術的“語法規則”不是定式,而是在廣義語言的層級結構下符號組織的不同方式。藝術語言的組織方式,除了需要以不同的感官和空間、時間為基礎之外,還常常會受到比例、節奏、對稱、透視、色彩、表現媒介等方面的影響。這些影響我們習慣上會稱其為藝術的表現形式。
對藝術形式的思考最常見的方式,是將藝術中的形式與內容一分為二區別對待。這種邏輯下形式成了內容呈現的方式,無論是建筑、繪畫、雕塑、戲劇、音樂、電影以及其他藝術,它們都具有形式,這也是形式主義時常宣稱的概念。然而,當我們試圖確定什么是形式,什么是內容時,便會發現它們之間并不存在明確的界定。脫離了內容的形式本身無法被理解,而脫離了形式的內容,也無法被我們所感知。
純粹的形式本身沒有意義。形式的意義和價值來自于它所組織的事物。很多時候我們認為純粹的形式有意義和價值,是因為我們在藝術的歷史演變和發展過程中,已經進化到了習慣性的認同某種形式指代了某些意義和價值的程度。
例如,油畫、版畫、水墨畫等一些以固定材料為基礎媒介的藝術,其意義并不在于材料固有的表現形式,而是它們在過去和現在的文化體系中所代表的內容。即使某種形式在塑造內容上有時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但那也只是在利用人們對形式的認知習慣,更好的表達內容,而不是單獨成為內容。剝離了指代的內容,純粹、單一的形式本身并不能產生意義和價值。
藝術分析中將形式和內容二元劃分的方法,是對藝術簡單粗暴并且分裂的認識。雖然,形式是我們欣賞和分析藝術時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形式是我們感知藝術的基礎。但是,這并不代表某種形式本身就是藝術,因為不存在某種形式是全部藝術所共有的特點,或是他們所共享的屬性。
當我們思考“形式”時,它既包括過去已有的內容,也包括未來將會有的可能。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藝術作品會在形式的虛實變化中交替演進。新的藝術形式總會在之前已經被語言所定義并結構化了的藝術風格之外,尋找新的可能。即便是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藝術,在它們各自的形式風格和技術功能里相互隔離。隨著交流的產生,我們也會依據自身的需要,以某種方式使它們共存在某個結構里。
在認識藝術的過程中任何片面的主觀,或者機械的客觀都存在問題。藝術需要通過形式來表現內容,我們努力想要了解形式,以為形式中隱藏著某種客觀的規律,但形式受到內容的約束,或者說是受到我們主觀表達的約束。
哲學也曾分裂成對主觀和客觀這兩個方向的研究。但事實上,我們是用主觀看待客觀的客體,我們努力想要理解客觀,但認識的過程會受到主觀的干擾。理解的對象是客觀的,而人的思想是主觀的,我們只能是在語言中不斷地用主觀逼近客觀。因此,形式的含義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我們主觀的產物,是我們在對客觀感知的過程中所總結的規律。
我們不能單獨去理解藝術中的形式或內容,它們是我們運用藝術語言去認識和表現、再認識和再表現事物的成果和過程。形式和內容就好比符號學中的能指(形象)和所指(概念),它們之間的聯系具有任意性。一個社會所能接受的任何表達手段,原則上都是以集體習慣,或約定俗成為基礎,并且它們的意義也只存在于語言結構的比較之中。
當然,對某類藝術形式歷史細節的研究,時常會給我們一種自然演化的假象。好像我們對歷史細節了解的越多,這種形式所具有的任意性就越少。但這只是就一種形式自身發展的過程而言,如果相對于它的起源以及其他(時間、地域、種類)的藝術形式,它的任意性程度則會變得極高。因此,任意性是我們考量形式時所參考的知識范疇的問題,而非語言符號本身的問題。藝術形式演變的歷史并沒有所謂的自然規律可供參考。
在人類過去的文明里,一些時間相近、風格趨同的藝術文物,它們的表現形式相對穩定。但這并不等于說它們的形式本身仿佛是由自然注定代表著什么。我們從這些文物中得到的不是單純形式的意義和價值,而是在被語言結構化、系統化的時間和文化中,它們所代表的相對意義和價值。或者說這些形式趨同的文物,如今主要的藝術價值和意義是成為了指代某段時間的文化標志,是文明的時間符號。
現代主義繪畫中,那些試圖通過摒棄圖像內容,以純粹抽象的形式揭示藝術原始魅力的作品,其做法也沒有完全割裂形式與內容。只不過在表現的內容主題和方式上,與傳統繪畫有所不同。脫離了以往藝術作品所構建的層級比較,單純的抽象形式本身并沒有藝術上含義。
當我們用語言符號的概念,來理解藝術中的形式和內容時,形式與內容便不再分裂成為需要獨立考量的因素,被含糊的理解。是形式更重要,還是內容更特殊,這樣的問題將變得沒有意義。對形式和內容的研究重要的不是怎樣區分它們,而是應該關注它們之間的聯系是怎么形成的,有沒有其他變化的可能。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